拨打热线进行预约

13710242149

弦律钢琴 pianoxl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卧式钢琴演奏触感调整的基本步骤与实施

文/ 宋歌

随着钢琴的普及,钢琴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演奏者对钢琴的音准、音色和触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调律师,不仅需要掌握精准的调律技术,还应当满足演奏者的合理的演奏要求,对钢琴的触感(包括阻力大小,反应速度,下键深浅,触后的多少),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使钢琴达到其所能保持的最佳演奏状态。笔者在长期的卧式钢琴调整工作中,结合了自己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卧式钢琴的触感调整的心得。以期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学习,共同提高。

1、键盘调节螺丝(图中位置9)的调整

图1:卧式钢琴键盘的结构

1托木 2托木毡 3托木皮革 4托木杆 5卡钉 6后座板 7中座板

8圆销 9键盘调节螺丝 10压键档毡 11压键档调节螺丝 12压键档调节螺母

13压键档 14黑键 15白键 16导向销 17垫圈 18扁销 19键盘架

20后档毡 21托木座 22勺钉垫呢。

键盘调节螺丝的高低,关系着整个键盘和击弦机在琴体内的水平一致,调整螺丝的高低不一致,将导致各音区在同等数据调整下得出不同的结果和状态。因此,所有关系到触感的击弦机调整步骤,都是建立在键盘调节螺丝到位的基础上的。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调律师往往会忽略对此步的检查而直接开始进行调整,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调整步骤,得到的结果往往不会正确。

调整工具:键盘调节螺丝调节扳(也可用调律扳手代替,有些琴为底部一字螺丝设计,则可用一字螺丝刀)

调整方法:键盘调节螺丝一般为5个,位于键盘架中档顶部,有些琴在键盘架中档底部还有两个。不论有几个调节螺丝,都要遵循从中间往两边的顺序进行调整,如自左向右分别五个调节螺丝,我们编序列为1.2.3.4.5的话,则调整顺序为3.2.4.1.5。以手掌叩击螺丝处键盘,声音贴实,而中指轻抬击弦机时,声音空洞为标准,依次将键盘调节螺丝皆旋转到合适位置即可。

注意事项:低音区调整调节螺丝时不易通过叩击听出声音的虚实,可轻踩左踏瓣,上提击弦机时会清楚地听出声音的虚实。

2、对弦

做完了键盘调节螺丝的调整,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弦槌的位置确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弦工作。之所以在此时进行弦槌位置的确定,是因为弦槌的位置确定,将决定联动器以及对应的键盘的位置是否正确,弦槌的位置,在干湿度的变化以及千百次的击弦运动中,有可能造成左右的偏移,而钢琴中的张弦系统,无疑是相对最为稳定且不易变形的,以不变对可变,所以我们在这里以弦槌对弦列,来确定正确的琴弦间隙。

图2:卧式钢琴击弦机、弦槌基本结构

1弦槌木芯 2弦槌毡 3背档呢 4背档调节螺丝 5背档 6背档调节螺母

7震奏杆调节钮 8震奏杆调节螺丝 9震奏杆调节钮呢 10震奏杆 11震奏杆轴架

12线轴 13弦槌柄 14震奏杆弹簧 15鼓轮 16回跌调节螺丝 17震奏杆皮革

18弦槌轴架螺钉 19弦槌轴架 20调节档 21弦槌总档 22顶杆垫毡 23调节螺丝

24调节钮 25调节钮呢 26顶杆调节螺丝 27顶杆调节钮 28顶杆 29支架固定螺钉

30轴钉 31轴衬呢 32联动勺钉 33联动杆底座 34联动杆底呢 35联动杆36联动器档

37联动器轴架 38支架 39勾绳 40联动器轴架螺钉41勾簧

调整工具:螺丝刀,或者专用弦槌轴架调节扳

调整方法:通过螺丝刀松紧图2中位置18处螺丝,以琴弦位置为标准,将弦槌调整至正对的相应琴弦位置即可。

注意事项:在做对弦前,先要对弦槌的运动状态(左右旷度,走位和角度)进行纠正。检查申达的松紧,更换合适的申达针或轴衬呢;垫纸条来纠正弦槌运动中的左右跑偏;用电烙铁或酒精灯对角度不对的弦槌进行纠偏。只有在上述问题全部检验无误后,方可进行弦槌的位置调整。

3、联动器位置调整

对弦完毕,所有的弦槌位置确定,这时就该确定相对应的转击器的位置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鼓轮对震奏杆。如图2所示10位置左右对正15位置。

调整工具:螺丝刀

调整方法:通过螺丝刀松紧图2中40处螺丝和垫纸的方法,左右移动联动器,使位置10的震奏杆正对位置15 的鼓轮后拧紧即可。

4、顶杆前后位置调整

震奏杆位置调整后,震奏杆和鼓轮的左右应该是对齐的,这时顶杆的前后位置和顶杆与鼓轮的间隙就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在这里首先调节顶杆的前后位置。理由很简单,顶杆的前后移动不是水平而是圆弧状的,如果先调整顶杆与鼓轮的间隙再调整顶杆的前后,顶杆的前后移动将再次改变间隙的大小。

调整工具:小缩调扳

调整方法:调节图3中26位置的顶杆调节钮,使顶杆外侧正对鼓轮木芯外侧。

图3:顶杆前后位置

注意事项:在此步调整前,应对鼓轮进行相应的润滑处理,在鼓轮处涂抹滑石粉以减少运动过程中不必要的摩擦损耗;对磨损变形的鼓轮,可用细砂纸打磨表层的凹陷,对严重变形的鼓轮,可将细的尼龙线填充到鼓轮的麂皮与呢芯之间,使其回复原有的弧度。再对偏离的顶杆进行纠偏,使其处于鼓轮正中。

5、震奏杆高度调整(顶杆与鼓轮间隙调整)

顶杆与鼓轮之间,在不碰触的前提下,其间隙越小越好。通过调节震奏杆的高度,我们可以得到想要的间隙距离。

调整工具:小缩调扳

调整方法:通过调整图2中8位置的震奏杆调节钮,得到理想状态的顶杆与鼓轮间的间隙距离。

注意事项:检验时,可以通过手指触摸顶杆与震奏杆,感触其间微小的高低差异。在磨损较多,不同音区磨损差异较大的琴上,可用手指轻轻拨动顶杆转角,如顶杆在运动中与鼓轮有所碰触,则手指能感觉到一定的摩擦力,并且,弦槌必然也会相应的微微向上运动。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较准确的调整出统一的顶杆与鼓轮间隙。

6、键平的调整

在键盘系统开始调整前,需要先说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数据的确立。

众所周知,钢琴的调整需要参数,键平高度多少,键深多少,断联多少,击弦距离多少等等,有了这些,我们在调整钢琴时,往往不必考虑太多机械运动间的联动关系。我经常听到同行说,做触感就是把数据做出来不就出来了么?诸如此类的话相信大家也经常听到,但是面对着各个厂家,各个型号,各种装配和生产流水出来的琴,试问我们真的可以背下所有的数据吗?或者用一个大致的数据去套所有的琴,那么这个数据是否适合,是否就是该琴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呢?即使是原厂原琴的数据,对于不同的磨损和变形,用这个数据真的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么?我想不是。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用状态来做数据,而不是用数据来套状态。

所谓的状态,就是一台琴击弦过程中应有的行程,回程和余程。用不可变量去找可变量,可以得出适合这台琴的数据。击弦距离,键深,断联,三个数据,决定了触后(after touch)的大小。键深越大,断联越大,触后就越大,击弦距离越大,则触后越小。那么在实际调整中,断联距离是变量最小的,以固定的断联距离为标准,通过改变键深和击弦距离,来获取正确的触后,即可得到适合该琴的参数。同理,当你整台琴做完触感以后,你可以通过改变击弦距离(最方便快捷)来做出几种不同的触后来让演奏者挑选他最喜欢的一种,然后统一击弦距离即可获得统一的触后。触后的大小在12mm为宜,比作跑步,过小的触后,如在水泥地,过大的触后,如踩弹簧,合适的触后,则如橡胶跑道,软硬适中。

琴键的键平调整,包括琴键的平整度,琴键的旷度,琴键的间隙,销钉的润滑四项。

调整工具:键平尺,镊子,纸圈,销钉扳,琴键钳,铜水或金属抛光剂。

调整方法:以琴的现有键平数据为基准,作出正确的运动状态和触后,确定合适的键平高度数据,用键平尺,纸圈,镊子,作出统一的键平。用铜水或金属抛光剂,对前销钉和中销钉和金属卡钉进行抛光和润滑,减小琴键运动中的摩擦阻力,用销钉扳对琴键的间隙作出均匀调整,此处要注意卡钉位置要正对联动器底座。用销钉扳和琴键钳对琴键的旷度进行调整,对于中销钉过于松旷的,要进行换呢和填孔处理,过紧的进行扩孔处理。

7、断联的调整

断联的数据相对固定。卧式钢琴断联的调整和立式琴相比稍微麻烦些,但不存在技术障碍,需要的是耐心和长时间的磨练。

调整工具:卡钉扳

调整方法:通过调整图2中24位置,改变断联的大小至合适。

注意事项:调整好后,必须重击确认,否则,调整好的数据会在较短的时间发生改变。

8、白键深度的调整

调整工具:纸圈,键深量块

调整方法:以现有状态为基础,微调击弦距离和键深,两者间更倾向于取“调击弦距离改变触后”而舍“调整键深改变触后”,因为击弦距离的调整相对简单容易,而键深如果统一改变较大的数据,会造成工作量的加剧。当然,在具体数据推演中,还是要作出几种不同的数据,通过对比,找出最佳的触感和运动方式,来确定键深数据。找出合适的键深参数后,用键深量块做统一的白键深度调整。

注意事项:键深量块的下压力量和速度必须均匀一致才能做出较准确均匀的白键深度。

9、击弦距离的调整

当白键有了断联数据,键深数据,那么我们此刻可以调整击弦距离的大小获得基本标准的1mm的触后,由此,击弦距离也可以暂时确定下来。以此参数为标准,调整88键的击弦距离。

调整工具:卡钉扳

调整方法:用卡钉扳调整图1中5位置,来获得一致的击弦距离。

10、黑键深度的调整

前面我们说过,键深,击弦距离,断联,决定了触后的大小,黑键与白键相比,击弦距离是一致的,断联是一致的,但是键深,因为杠杆比不同,如果将白键的键深数据用在同一台琴的黑键上,得到的触后结果就可能产生较大偏差,所以,黑键的键深我们不在前面和白键的键深一起确立,而是利用键深,击弦距离,断联与触后的关系,在这里反推得出相应数据。既然黑键现在与白键的击弦距离一致,断联数据一致,那么我们只要通过加减黑键的键深得出和相邻白键一样的触后,那么这个黑键的键深数据就是最适合的。

调整工具:纸圈

调整方法:通过加减纸圈,作出与相邻白键同样的触后。

11、击弦停止位置的调整

当一台琴的联动状态基本确立以后,我们就需要关注其二次击弦状态的一致性,那么,击弦后的停止位置,无疑是二次击弦一致的一个重要保证。

调整工具:托木调节扳 捏弯钳

调整方法:1使用捏弯钳,调整图1中4位置托木铁丝的左右位置,使弦槌尾端击弦后正好落在托木的正中位置

         2 使用托木调节扳,调整图1中1位置改变托木的前后位置,使弦槌每次击弦后被托木稳稳地接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托木的前后位置,直接影响到对弦槌的擒纵功能,过紧,则二次击弦运动受到阻碍;过松,则弦槌很容易跳脱出托木的控制。一般来说我个人习惯先做一个标杆,即调节托木前后至击弦后弦槌被托木接住后,在紧按琴键不松的情况下,另一手按下弦槌,还能有向下2mm左右的余量,即可以此标杆键数据为标准做整琴。

         3 调整后的击弦停止位置必须一致,才能保证二次击弦的统一性,和后面调整步骤的正确性。

12、弹簧的调整

托木的调整,给二次击弦的统一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调节弹簧,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如果托木接住弦槌的位置不一致,那么托木对弦槌尾端的擒纵摩擦力也不可能一致,相应弹簧在同等力度下所作出的反应也会不一致。所以我们一定要深深了解钢琴的调整环环相扣的重要性。

调整工具:弹簧钩(双股簧),小螺丝刀(单股簧)

调整方法:对弹簧的弹力进行调整,以眼和手共同判断效果。弦槌上行时,如速度过慢,则需加强弹簧的弹力,如反应迅速快到震手,则应相应减小弹簧弹力,以反应迅速而不至震手为佳。在检验中,一定要反复比较相邻键的弹簧弹力一致性,尽可能的做到88个键相统一。

13、顶杆位置的再度调整

前面的键平调整过程中,键平的高低变化不可避免的对调整过的顶杆位置产生影响,在这里我们要再做一次统一的检查,纠正变化过的顶杆前后和与鼓轮的间隙变化,方法和标准与第步骤4-5一致。

14、回跌位置的调整

回跌位置的调整对触感的影响非常大,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般来说,我们习惯用断联的数据来确认回跌的数据。首先回跌位置不能小于断联位置,否则弦槌行至断联位置后将无法完成回程,其次,回跌位置不能过大,否则弦槌行程完毕发生断联后会有较大的回跌速度和距离,也是产生不佳手感的原因。所以我们较多的将回跌位置设置在断联位置下方的2mm处,以中音区为例,匀速轻按琴键,弦槌行至距弦2mm处发生断联,回跌至距弦4mm 处回程结束,此时下键还不应完全到底,应有让弦槌再上行1-2mm左右一点余程。

图4:回跌位置的调整

调整工具:回跌螺丝调节扳  量具

调整方法:调整图2中16位置,以该琴断联位置为基准,调节回跌调节螺丝,使弦槌发生断联后回跌至距断联点2mm位置。

注意事项:最佳的回跌点,应是当图2中28位置顶杆转角上行至图2中25调节钮位置时,图2中17位置震奏杆皮革同步上行至图2中16位置的回跌螺丝处,而此时顶杆开始轻微跳动准备进行断联动作。对应的弦槌柄应该是基本接近水平位置的。

15、击弦距离的再次确认和调整

键平,键深,击弦距离,断联,回跌位置,弹簧力度都已经调整完毕,此时需要的由演奏者来进行最后的触感确认,不同的触后会形成不同的触感,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击弦距离这个简单的方法,以0.5mm为基准作出45个不同的触后感觉由演奏者来试弹,当他选择合适的触后作为演奏标准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所有的击弦距离调整一致为此标准即可。

至此,钢琴键盘和击弦机系统的基本调整步骤,已经叙述完毕。需要补充的是,上述步骤只是应用于一般的状态,其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步骤可以完美的套用在每架琴上面,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演奏需要,来设定不同的程序步骤。

另外,影响钢琴触感的另一重要系统,踏瓣系统在本文中由于篇幅所限没有提及,作为现代钢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踏瓣系统对触感的影响非常之大,制音器启动位置的设定,对下键的动阻力大小有重要制约,限位档的高低,更是影响到卧式钢琴触感的重要因素,这些我们将在钢琴踏瓣系统的调整中再做详述